济南京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NAVIGATION

与我们合作

我们专注提供软件开发一站式服务,助力企业全平台、多终端实现跨场景无缝衔接
主营业务:网站建设、门户、电商、App应用、H5、小程序、应用软件、物联网等

您也可通过下列途径与我们取得联系:

地 址: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北路3号

手 机: 15253104320

邮 箱: 15253104320@163.com

快速提交您的需求 ↓

AI 大模型 B 端突围:商业化加速与挑战并存的新赛道

更新时间:2025-08-29
查看:6521
      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演进,大模型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焦点,更是未来产业升级的核心赛道。依托庞大的参数量与超强的计算能力,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、图像识别、智能推荐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。
 
        在 AI 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中,“面向企业(To B)还是面向消费者(To C)” 始终是行业绕不开的战略选择。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,尽管 C 端(消费者市场)潜力巨大,但大模型在 B 端(企业服务市场)的商业化探索已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,曙光渐显。
 
       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曾指出,AI 应用正率先在 B 端迎来爆发期,由企业级大模型工程平台与异构算力平台构成的新型 AI 基础设施,将逐步替代传统云计算,为大模型在企业生产力场景的规模化落地提供核心支撑。

为何大模型企业纷纷加码 B 端布局?

B 端商业化路径已逐步清晰

       相较于 C 端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,B 端市场在大模型应用上展现出更明确的商业价值,多家初创企业的商业化模式已得到市场验证。
例如,2024 年前三季度,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在 B 端与 G 端(政府及事业单位市场)的大模型中标数量与金额稳居国内行业前三;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在金融、政务、媒体等垂直领域的深耕,构建起完整且清晰的商业闭环。
 
        北京零一万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开复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采访时表示,公司专注于打造有盈利空间、非单纯售卖模型或项目制的 B 端业务。“从创立之初,我们就聚焦国内 B 端市场,探索数字人在零售、餐饮等场景的落地,目前已能提供全链条解决方案。”
 
        可见,B 端市场的商业化路径已逐步清晰。企业愿意为大模型产品付费,核心原因在于其能直接提升业务效率、压缩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。中科闻歌董事长王磊向《证券日报》透露,在企业决策场景中,依托多智能体协同技术,结合工作流、数据流与决策流,AI 大模型可助力企业在复杂商业环境中实现智能决策,为长期战略布局提供支撑。
 
        此外,B 端商业模式的开发难度相对低于 C 端。在企业付费意愿更强的背景下,大模型初创企业更倾向于加大 B 端投入,以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

高质量数据匮乏成核心瓶颈

        业内共识认为,算力、算法、数据是支撑大模型发展的三大核心支柱。近年来,得益于计算能力的跃升、大规模数据集的可获取性以及算法的持续优化,AI 大模型在 B 端市场步入爆发增长阶段。
 
        然而,大模型领域也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。当前,高质量数据资源日益稀缺,大语言模型规模持续扩张,参数规模已突破万亿级别,单次训练所需的资金、人力投入以及稳定性能源供应成本也愈发高昂。
 
        在大模型的商业闭环中,相较于算法与算力,数据对垂直行业落地效果的影响更为直接。高质量数据是训练与优化大模型的根基,缺乏足够的高质量数据,大模型便无法习得精准、丰富的知识,进而难以生成贴合实际、富有创造力的结果。这种匮乏不仅制约了大模型的训练效果与应用性能,还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时间成本。以自动驾驶领域为例,企业为获取高质量的路况与天气数据,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数据采集、标注与清洗。
 
       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采访时坦言,在 “百模大战” 中,算力与算法领域已难形成差异化竞争,而经过标注的数据才是决定大模型基础能力的核心要素,当下行业的关键在于如何筛选出高质量数据,并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。
 
        Epoch AI Research 研究团队预测,到 2026 年,现有可用于 AI 模型训练的高质量语言数据将消耗殆尽。信息技术分析机构 Gartner 的报告也指出,到 2030 年,合成数据将成为 AI 模型的主要训练数据来源,而在此之前,高质量数据短缺将是长期存在的行业难题。
 
        为应对这一挑战,企业与科研机构正积极探索解决方案。在数据集成方面,蚂蚁集团旗下蚂蚁数科推出的 AI 数据合成与生产平台 AIGD,可通过大规模合成互联网覆盖的高质量垂直语料数据,为科技厂商的 AI 模型训练提供支持。在数据清洗与标注领域,北京猎户星空科技联合北京聚云科技研发的 AI 数据宝 AirDS,能为 B 端企业提供大模型数据收集、清洗、标注、提示词工程及评估等全流程服务;中科闻歌的数据工程则通过整合开源数据与企业内部数据,构建数据资产管理体系,并借助一站式清洗工具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高质量数据,保障 AI 训练数据供给。
 
        “尽管面临高质量数据短缺的挑战,但大模型 B 端市场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。” 艾媒咨询 CEO 张毅向《证券日报》表示,“企业与科研机构需持续加强合作与创新,共同推动高质量数据的开发与应用,为 AI 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奠定坚实基础。”

投融资转向精细化与理性化

        在资本市场,AI 大模型仍是当下热点,国内投融资活动保持热度,但与早期的投资热潮相比,当前投资人的态度更趋理性。
 
       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3 年 1 月至 10 月,国内 AIGC(人工智能生成内容)行业累计发生投融资事件 122 起,涉及金额 178.62 亿元;2024 年同期,该行业投融资事件为 101 起,同比下降 17.21%,但涉及金额达 309.8 亿元,同比增长 73.44%。
 
        “经过两年的发展,投资策略已从‘大面积布局’转向‘在关键细分领域与核心标的上集中资源投入’。” 未可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雨向《证券日报》分析,AIGC 的技术与产品迭代速度超出许多投资人预期,面对不同方向的项目,投资人需更谨慎地研判市场变化趋势。
 
        在投资整体趋于理性的背景下,投资门槛不断提高,领域划分也更趋精细。投资人更看重能持续推动技术进步、构建独特技术体系的企业;对大模型企业的商业化路径与盈利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—— 需明确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定位,制定可行的商业化策略,并展现稳定的盈利潜力。
 
        丁投研创始人陈达表示:“当投资进入精细化阶段,投资人会更加关注技术是否具备创新性壁垒、应用场景是否契合市场需求,以及是否拥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与行业垂直化应用前景。”
 
        与此同时,随着大模型技术在金融、医疗、教育等细分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,投资人更青睐两类企业:一类是能将大模型技术与边缘计算结合,提供高效、低延迟服务的企业;另一类是在多模态领域具备技术积累与创新能力的企业。
 
        具体到投资赛道,招商银行研究院发布的研报指出,鉴于大模型对算力需求的激增,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对 AIGC 基础设施的投资,其中 GPU 系统、HBM 存储及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在 AIGC 计算中发挥关键作用,已成为硬件基础设施投资的核心赛道。
 
        杜雨认为,移动互联网革命曾推动智能硬件的蓬勃发展,当时的智能硬件主要实现 “联网” 功能,尚未达到真正的 “智能化”;而当前的 AI 技术有望赋予硬件真正的智能,因此穿戴式 AI 设备、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方向近期已吸引大量投资人关注。
QQ客服 电话咨询